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前瞻性创造性系统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努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一、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部署了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我们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和开创性实践意义。
紧扣“四个重大转变”,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磅礴实践伟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四个重大转变”。这些重大转变是历史性的、开创性的、全局性的,既深刻改变了中国,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我们从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全方位突破、发生的深层次变革中,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紧扣“五个重大关系”,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辩证思维方法。新征程上如何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五个重大关系”。这一重要论述,充满精辟的道理学理哲理,是唯物辩证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运用。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文明观,以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做到科学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有效突破。
紧扣“六项重大任务”,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战略指引。怎样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从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进行了战略安排和系统部署,既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愿景图,又制定了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我们牢牢把握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科学路径,奋力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把愿景图变成实景图。
紧扣“一个根本保障”,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强大感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规律性认识,充分彰显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高度统一。我们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心、特别关注,每次视察贵州和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都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称赞“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一以贯之、反复叮嘱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赋予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站位高远、系统全面,从谋全局和抓一域相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利当下和谋长远相统一的高度,指出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使命、优势短板、方法路径、目标愿景,为我们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研究明确了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定位是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将生态美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愿景之一。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生态环境优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比较优势明显。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勇当开路先锋、争做示范标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展开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演绎,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六个出新绩”。
持续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上出新绩。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每年为“两江”输送优质水源1000多亿立方米。我们持续推进绿色贵州建设,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巩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贵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和林长制,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精准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石漠化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从2012年的17.2%下降到8.8%。坚持扩绿增绿、“见缝插绿”,科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持续优化林分、改善林相,大力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和“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提升到63%。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建立健全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加强跨区域联防联控,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贵州有动植物物种2.1万余种,物种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我们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防控,加快推进梵净山国家公园创建,着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切实维护生物安全。
持续在污染防治攻坚上出新绩。贵州是全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就很难。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五场战役”,努力实现“四大攻坚突破”。加快城乡生态环保设施补短板攻坚突破,聚焦重点河湖流域补齐污水处理及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推进整村改厕、改圈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提升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能力。加快工业固废综合治理攻坚突破,加强磷石膏、赤泥、锰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技术攻关,强化尾矿库(渣场)治理,深化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着力消减存量、遏制增量。贵州是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这些年我们加快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形成了充填、建材、水泥缓凝剂、分解制酸、生态修复等多种利用途径,近几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加快河湖污染治理攻坚突破,深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乌江、清水江磷污染防治,加强城市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攻坚突破,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健全完善秸秆收储体系,分品种、分区域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效能。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攻关,提升受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能力。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拍摄省级生态环境警示片推动问题整改,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持续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出新绩。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坚持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截至2023年底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6.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耕地红线。加快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大数据、新能源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2022年,数字经济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2023年数字经济占比42%左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截至2023年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5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居全国前列。积极开展岩溶地质碳捕获封存试点,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
持续在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上出新绩。良好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贵州的宝贵财富,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我们做深做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半篇文章”,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大力推进产业化利用,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气候牌”,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业态,持续做大林下经济。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年均气温15℃,绿水青山是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我们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大力发展度假游、康养游、避暑游、研学游、科普游等旅游业态,推进“黄小西吃晚饭”、镇远古城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和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2023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19年的113.8%、119.6%。大力推进市场化交易,紧盯确权、核算、评估、交易等关键环节,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林业碳汇、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交易制度,建好用好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持续深化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实践探索。大力推进价值化补偿,与云南、四川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共同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首个跨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持续在创新绿色制度上出新绩。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1项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经验被列为国家改革成果案例。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持续提升突发环境问题的预判、决策、指挥、处置和报告能力。与时俱进创新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率先在全国出台首部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率先创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探索构建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让“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持续在弘扬生态文化上出新绩。贵州有丰厚的生态文化积淀,各族人民的生态文化共同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贯通起来,以文化力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挖掘阐释民族生态文化内涵,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建设,充分挖掘乌江、赤水河等江河沿岸生态故事,让长江文化蕴藏的生态价值进一步彰显。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连续10年坚持春节上班后第一天五级干部上山植树,连续7年开展贵州生态日巡河巡林,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持续完善论坛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转化机制,更深入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充分展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广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
三、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动摇,推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结合自身职责积极主动作为。推动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推动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强化分工负责,加强协调联动。推动贵州省各级人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立法工作和法律实施监督,各级政协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
充分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美丽贵州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抓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好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衔接,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切实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强化财政和金融支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科技支撑,围绕绿色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提升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
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专业素养,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完善专家人才库,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保队伍。积极关心支持生态环保队伍建设,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撑腰打气。
多彩贵州、逐绿前行。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提升高品质生活的成色、增添高水平生态的亮色,为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