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弘扬工匠精神逐渐成为热潮,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也相继被写入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文件,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这为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历史重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全新课题。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2019年4月4日召开的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有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但在教师、教材、教法(简称“三教”)上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成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了“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制度和职教高考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以及健全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水平,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简称“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突出类型特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三教”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由于“教师”“教材”“教法”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过程中,有机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元素,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破解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困局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师层面推进工匠“一进一公开一结对”专业教师培养工程,培育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过,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绝不是说教和喊口号,而是需要有一支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中用“身教”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达到“不令而行”之效。为此,打造一支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前提。
自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相继开展了工匠选树工作,从行业内选树了一大批各个领域的工匠,他们身上无不渗透着闪闪发光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工匠不但是行业企业的财富,更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笔财富。2016年10月,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启动“大国工匠进校园”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南京市职教(成人)研究室在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过程中,在教师层面实施了工匠“一进一公开一结对”专业教师培养工程,用工匠培养工匠,在打造职业教育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批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在南京职业学校中正在逐步形成。
“一进”就是“工匠进教研”,将各领域的工匠聘请为兼职教研员,让工匠和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起参加备课、听课、评课、交流等教研活动,用工匠的视角助推专业教师成长。“一公开”就是将工匠请到职业院校开专业公开课,安排专业教师听课,工匠开专业公开课并非是工匠比教师的课讲得好,而是让专业教师去看工匠授课中关注的是什么,让专业教师用心去感悟工匠精神。“一结对”就是让专业教师与工匠“结对子”,让专业教师成为工匠的徒弟,利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跟随结对的工匠一起融入企业,走进工匠的工作现场,与工匠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悟工匠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看工匠在工作中是如何精益求精的,是如何发现问题并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的。充分发挥工匠的“传帮带”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的工匠精神内化为专业教师的实际行动,达成培养工匠型专业教师队伍的目的。另外,还邀工匠直接走入结对专业教师的课堂,以工匠的视角去评价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并在工匠的指导下持续改进。
二、在教材改革层面,搭建“工匠+专业教师” 一体化教材开发团队,重构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的显性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被列入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体系,它不仅是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的主体,而且是职业教育传播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院校通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不断根据学生的反映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便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工匠精神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那么工匠精神的培养就应该要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因此,需要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对现有职业院校的显性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将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开发性思维、探索性思维、前瞻的问题分析视野、多元的事物认知角度等新时代工匠精神体现在学生培养的细节中,从而让新时代工匠精神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让职业教育的显性课程在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隐性课程培养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一体化培养,通过该显性课程体系有计划的实施,让新时代工匠精神逐步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职业习惯,达成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目的。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作为显性课程的具体表达形式之一,除了应具有外显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技” 的载体功能之外,还应具有社会观念、价值观、工匠精神、行为规范等“德”的载体功能,让职业教育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等“德”的培养隐藏在“技”的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从而达成德技并修、立德树人的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南京市职教(成人)研究室在重构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培养的职业院校显性课程体系时,搭建了“工匠+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材开发团队,让工匠直接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标准的开发、人才评价标准的研发,让工匠由职业教育的局外人,变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发的参与者、践行者,让工匠将其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有效地融入专业教材的每一项技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之中,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长而久之,便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开发性思维、探索性思维、前瞻的问题分析视野、多元的事物认知角度等新时代工匠精神,真正地做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德技相融”。
三、在教法层面,推进“企业课堂+实战课堂+ 上班式课堂”教法改革,以实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工匠意识
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培养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效对接。但当前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大多还是模拟式教学、仿真式教学、演示式教学,无论怎么模拟,无论怎么仿真,无论怎么演示,教学最多只能做到与生产实际“很像”,但绝对做不到“真实”。在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南京市职教(成人)研究室积极推进“企业课堂+实战课堂+上班式课堂”的教法改革。
“企业课堂”就是建在工匠所在企业的课堂,以工匠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课堂环境,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去感悟工匠是如何工作的,或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将工匠在企业的工作实景引入学校课堂,让工匠现身说法,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实战课堂”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模拟、不再是仿真,而是实打实地去做。譬如,过去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发动机拆装学习时,学生拆的发动机都是无法运转的、缺胳膊少腿的发动机,学生头脑里面普遍有个观点——这发动机本来就是不能运转的,装好装坏一个样。
“实战课堂”上,就要使用可以运转的发动机,在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之前,起动发动机让发动机运转,并用故障检测仪读取发动机运转的相关数据备案,然后让学生严格按照维修手册的技术要求,对发动机进行拆装,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发动机拆装完毕后,发动机依然要能正常运转”,这样学生在拆装发动机的过程中,便会严格地执行作业技术规范,在装配的过程中会去思考、去多角度分析问题,发动机装配完之后再也不会多出来任何一个零件,因为学生也知道如果发动机装配完之后,有多出来的零部件,发动机是不能运转的,当学生看到自己装配的发动机能运转起来的那种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样的“实战课堂”,是培养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上班式课堂”就是让学生实际参与生产实践,不再是模拟训练。譬如,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搭建的“山和汽车养护中心”课堂,“山和汽车养护中心”是面向客户以车辆养护为主要作业内容的实体门店,学校的工匠型专业教师从任课班级选拔部分学生直接作为“山和汽车养护中心” 的员工,学生上课就是上班,上班直接面对的就是客户送来进行养护作业的汽车,学生将养护作业完毕的车辆要交给客户,出现作业质量问题学生将面临客户的直接投诉。在这样的“上班式课堂” 环境中,学生作业时便会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学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便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充电,久而久之,新时代工匠精神也就融入了学生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