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及职业教育对策建议
【摘 要】 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取向有必要加快转型。为此建议:一是重新定位中、高职学校的功能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战略研究;二是开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并据此调整中、高职学校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三是鼓励和推动中、高职(专)学校走行业(职业)特色发展之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四是引导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重心下移”,着力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紧缺的蓝领技工和第一线服务人才;五是鼓励将中、高职(专)学校委托给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或用人部门组成的理事会举办或管理;六是在职业教育学位方面,除对申请者的学历要求外,要着重规范技能标准。
本文依据2000年、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以及2000年、2009年和2010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对过去十年城镇单位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与学校毕业生的规模、结构作了相关分析,得出一些粗略想法,供职教规划工作参考。
一、2000-2010年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供给变动情况
(一)2000年就业市场需求量大于学校的培养能力,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宽松
2000年,全国城镇单位的就业岗位总需求为1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和行政办事人员三类白领岗位的招聘需求为250万人,当年普通高校本科、专科毕业生合计为100万人,大学生进入白领岗位就业的求供比为1:2.5,高职(专科)毕业生可以全部进入白领岗位就业,且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当年普通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为400万人,由于大学生数量不能满足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招聘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150万人(40%左右)可获得白领岗位工作,另外250万人(60%左右)可以在750万个蓝领岗位中,挑选知识、技能要求较高、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岗位。
(二)2010年本科毕业生和高职(专科)毕业生数量各300万人,均增长为2000年的6倍,中职毕业生也增加了200万人,就业形势趋向严峻,重心下移。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的就业岗位总需求为1200万人。其中,劳动力市场上的白领岗位招聘总需求增长为400万人,而高等学校求职的应届毕业生规模激增至620万人(包括少部分网络学院和自学考试毕业的全日制学生)。大学生至白领岗位就业的求供比逆转为1.5:1。在620万大学毕业生中,有本科生300万人,凭着学历、专业的优势,他们绝大多数可至白领岗位就业,多数专科(高职)毕业生只能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起竞聘有一定知识、技能要求的灰、蓝领岗位。
2010年,扣除升学后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为600万人左右,其中40%是按白领岗位的职业意向培养的,由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重心的下移,部分与本、专科专业培养目标相似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较大挤压,出现求职困难现象。
二、本科、高专(职)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结构与行业、职业劳动力岗位需求的相关分析
本科、高专(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上出现失衡现象。综合分析2010年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本科、高专(职)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数据,可以看出:
从职业去向来看,以专业技术、管理和行政办事人员三大类白领岗位为目标的毕业生规模大约为750-800万人,比劳动力市场需求400-450万人要多出350万人左右;而以技术工人和第一线服务人员的灰领、蓝领技能型岗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招生规模只有400-450万人,比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短缺350万人左右.
从行业取向来看,主要面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和卫生)和金融、法律、信息通讯软件等行业就业的财经管理类、师范教育类、语言文学类、艺术类、法学类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严重供大于求,而面向制造加工、采矿、土建、交通、商业、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的传统工科类专业、商业服务类专业和农科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严重不足。
列出的11个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专业类,都是面向白领岗位的,由于多数是热门专业,各级学校竞相扩大招生,导致这些专业的培养规模严重失控。以会计专业为例,全国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现有会计从业人员800万人左右,每年按3%补充自然减员计算约24万人,加上新注册法人单位增加1%约8万人,合计只要新补充32万人左右,但各级学校会计专业招生总人数达到78万人,超出一倍还多。又如,学前教育每年新增100万名幼儿入园,只需要新增10万名教师,加上补充自然减员5万人,每年只需要招聘15万幼儿教师,但各级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36万人,也超出实际要求一倍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一、二线城市已提出新进幼儿教师要以本科为主,音乐、美术、外语、体育和护理类的许多本科毕业生也会竞聘幼儿教师岗位。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肯定过剩,出路堪忧。再如各级学校护理专业年招生人数已突破60万,据测算,每年新增岗位数(包括养老护理、康复护理)最多只有30万人,也供大于求一倍以上。
综上所述,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取向有必要加快转型。
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
(一)重新定位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的功能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战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推进(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高等学校招生700万人,成人高校、网络学院招生350万人,加上学龄人口的下降,预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可能达到50%以上),以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90%毛入学率),原来作为蓝领就业主体的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农民工将愈来愈少。面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新形势,高等本科学校、高职(专)学校和中职学校必须重新分工定位。高等学校应由原来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其中高职(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并举;中职学校应定位为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和第一线服务人员。通过对各级学校明确定位,有利于错位分工、各按其位,防止大批专业重复设置和不同类型学校间的盲目竞争,防止社会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调。
(二)开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并据此调整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的专业目录和招生计划。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已经大于社会需求的专业,凡用人部门的岗位要求以本科学历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再设置此类专业,并可经几年过渡期后,从专业目录中删除。凡用人部门要求以专科学历为主的,且高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已大于社会需求的专业,要尽快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同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并逐步从专业目录中予以删除。
(三)鼓励部分高职(专)学校、中职学校发展成有行业、职业特色的专门院校,发展有社会需求和行业支撑的优势专业,削枝强干,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避免做“万金油”学校,不要开“杂货铺”。中职学校毕业生已明显供大于求、设置过多的专业,主管部门要下决心对一些新设置、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进行调整。以会计专业为例,目前有3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设置,除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外,其他应陆续调整;又如学前教育专业目前有2000所中等职业学校设置,除部分师范和艺术、体育中等职业学校外,其他学校应陆续停招;再如目前有6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了计算机专业,900多所中职学校设置了护理专业,都需要加以调整。从高职(专)学校的情况来看,有近千所学校分别设置了计算机、艺术、会计和工商管理专业,也需要通过扶优汰劣加以调整。
(四)从政策上鼓励高职学校、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多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紧缺的蓝领技工和第一线服务人才,与高等专科学校错位分工。中等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和奖助学金要重点扶持培养技能型普通劳动者和艰苦行业、艰苦岗位实用人才的专业,对明显供大于求或培养目标与高等院校趋同的专业少支持,甚至不支持。
(五)鼓励教育主管部门将更多的高职(专)学校、中职学校委托给行业协会、企业集团或用人部门组成的理事会举办或管理,教育部门一视同仁地给予这些学校以业务指导和财力的支持。
(六)在职业教育学位方面,除对申请者的学历要求外,要着重规范技能标准。除普通本科技能型专业毕业生可获得职业学士学位外,其他有专科学历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经过实践锻炼,通过考核取得技师资格者,即可以同等学力资格向相关的本科院校申请职业学士学位。另外,已取得本科或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经多年实践锻炼,进修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有创新成果,并取得高级技师资格的,也可以同等学力资格向有关高等学校申请职业硕士学位。
(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