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这场战“疫”,什么是习近平心中之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人民战争。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这场战“疫”,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思虑最多的是人民。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稳步走向“双胜利”,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
《经济日报》近日连续刊文,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执政理念与真挚情怀,发出“只要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誓言。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真挚情怀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令人猝不及防,成为检验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次淬炼。
在战“疫”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
多次主持高规格会议,作超常规部署;
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给出具体指导;
五次奔赴基层考察,进行“解剖麻雀式”调研;
连续展开“电话外交”,携手全球抗疫……
密集的日程之内,饱含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与关切、责任与担当;观势、谋局、落子之时,彰显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执政理念与真挚情怀。

念兹在兹的是人民,思虑最多的是人民。自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他多次指出的“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对确诊患者应收尽收,对疑似患者应检尽检,对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精准回应了疫情威胁下人民群众最根本的需要;他反复强调的“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切实鼓舞了夺取这场人民战争最终胜利的士气;他一再要求的“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及时给出了筑牢保障人民安全健康防线的方案。在指挥战“疫”的各个阶段,他每每以见叶知秋的眼光和大国领袖的担当因时因势果断应对,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减少被感染人数,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情之所系,行之所至。自疫情发生以来,战“疫”第一线、科研和物资生产战线,习近平总书记足迹皆至。在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关心“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关注创新药物研发进展情况和新型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研发应用等情况,在火神山医院指挥中心连线感染科病房询问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病情……戴口罩、量体温、拉家常、握拳头,一个个定格的画面都蕴含着他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深情,传递着不胜不还的信心。正是坚定了这样的信心,全国上下才汇聚起强大的战“疫”力量,抢救生命不遗余力、守护健康不畏危难、防控疫情不避艰辛,取得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取得了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
致敬英雄,礼赞奉献”的崇高风范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样振奋人心的战果,包含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更凝结着广大医护人员的辛劳、奉献乃至牺牲。“你们是最大的功臣”“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无论主持召开会议还是奔赴基层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把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送给他们,把关心关爱送给他们,情真意切、言之谆谆,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为战胜疫情注入强大力量。

医护人员是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多次肯定、赞扬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从亲赴一线看望慰问、嘉奖表彰到作出重要指示、推动改革落地,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引领全党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
医护人员是战“疫”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安危冷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放在心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许多同志脸上和手上被磨出了血。”勇者无惧,总书记为之感动。“也有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医者仁心,总书记为之动容。
把医护人员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就要解燃眉之急,排后顾之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挥调度、后勤保障要科学到位,对医务人员舒缓压力、生活保障、必要休整、精神鼓励务必及时加强落实,一定要保证在湖北(武汉)医疗队伍安全有序、统筹协调、有力有效、及时迅速开展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他们,大力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叮嘱“广大医务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抓住机会休息,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深切的关心,殷殷的嘱托,温暖着白衣战士,激励着他们英勇抗疫。
把医护人员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也要强化制度支撑。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建立关心关爱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了总体部署,目的就是切实增强白衣战士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
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各地各部门正在把对医务人员的礼赞化为体制机制硬核保障。学习“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全社会要共同行动、共同参与、共担责任,真正使尊医重卫成为良好社会风尚,促进更多优秀医护人才投身公共卫生领域,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深厚关切

大疫如大考,如何在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关键的考题。“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疫情暴发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就以坚定的话语,给出了方略并贯彻始终。一如既往的民生情怀和价值坚守,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与力量。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并率先垂范的。
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一些群众基本生活面临的困难可能会增多。非常时期,群众生活需要非常守护。从“做好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工作,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到“积极组织蔬菜和畜禽等生产,增加肉蛋奶等供给”;从“着重解决好生活必需品供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到“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再到武汉考察时叮嘱各级干部“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习近平总书记爱民的拳拳之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深厚关切,透过这些部署,投射于群众生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守住了民生底线,也守住了疫情防线。
“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无论战“疫”推进到哪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最多的都是民生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必须稳企业。复工复产,企业运转起来,就业才有保障。所以,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解决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营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开出应对之策。脱贫攻坚是郑重承诺,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面对“攻坚战”叠加疫情“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再部署、再动员,要求绷紧弦、加把劲。主持召开会议时,要求继续聚焦“三州三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赴陕西考察时,深入贫困县实地调研,问冷暖、听心声,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要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向党和人民交出高水平答卷。

越过了疫情这道难关,面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立足于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引领下辛勤耕耘、拼搏奋斗,我们一定会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变为现实。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