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变与变
一、“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推动意义
1.“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自我认知的再出发。“职教20条”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予以确立,高职院校需要以类型教育的思维、类型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自我,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在自我认知上进行调适。
2.“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再出发。“双高计划”立足新时代要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从外部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出了推动性要求。从内部而言,高职院校在标准构建、质量保障和品牌打造上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落实“双高计划”的基础性内容,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治理来推动改革,亟待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破题。
3.“双高计划”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再出发。“双高计划”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态度和立场极其鲜明,这种创新要求高职院校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实践,在对接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坚持并凸显类型教育的定位和价值;以一种更有力的担当来实践,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进一步找寻和巩固学校的不可替代性;以一种更务实的行动来实践,为满足学习对象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有效支持。
二、“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应然坚守
1.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全过程,其成效也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形成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资源体系,健全完善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切实承担起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育更多大国工匠的时代重任。
2.办学导向:以人为本,服务就业民生。高职院校在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中发挥了基础性的重要作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职业教育的表述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于宏观政策层面,这种安排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作用,或者说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中,职业教育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促进就业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当然使命。
3.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协同办学育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作为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模式,并且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这无疑是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化和整体升级。
4.发展路径:产教融合,面向区域发展。基于与所在区域之间的共生关系,高职院校在发展路径上都始终立足产教融合,坚持面向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如何更好地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加强各方资源、要素的投入与整合,更好地与区域发展形成密切的共生关系,仍然是高职院校在落实“双高计划”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并持续创新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改革变局
1.以变革有效回应类型发展的需求。
一是在发展理念层面,需要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中体现出类型教育的定位与价值;二是在办学模式层面,需要以更务实的行动凸显协同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贯通中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三是在组织形态层面,需要以更积极的行动做好适应性调整,在教育教学管理、内部职能优化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有效应对扩招、就业等外部力量所推动的重大变革;四是在治理架构层面,需要以更开放的视野加强统筹整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各类资源和要素尤其是校外资源和要素的整合提供不同类型的有效接口。
2.以融合有效回应地方政府的需求。
一是增强专业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适应性,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二是通过园区建设、企业用工与高职院校招生就业的密切互动,推动高职院校真正融入园区发展并成为其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三是创新机制全程介入园区建设、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为园区产业招商以及大项目落地提供精准和有效服务。
3.以协同有效回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的协同,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再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有行业企业界人士更多地参与和支持,推动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二是加强师资建设的协同,推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匠的双向交流使用,加强双师结构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共建;三是加强资源建设的协同,扩招后学生身份的多元化需要更丰富更多样的教学资源来支撑,仅靠学校显然难以为继,必须校企共建实训资源、共建培训项目乃至共建“学分银行”;四是加强服务保障的协同,学生员工身份的一体化让校企双方必须做好学生或员工管理、服务、支持等层面的衔接和协调,健全和完善“双主体”育人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4.以全纳有效回应学习对象的需求。
随着高职扩招政策的实施,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越来越具有全纳特征,而且这种全纳的目标指向非常鲜明,那就是为学习对象的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持。高职院校可能需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重新审视并建构学校与学生、专业与学生、课堂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来加速适应这种变革。这种变革,无疑也将会贯穿于推进和落实“职教20条”和“双高计划”的全过程。
来源: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