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观点集锦
12月2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学术年会在北京开幕。两院院士、教育部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等近千名代表共聚一堂,围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责任与使命”主题,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共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戴琼海: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提到,从我国整体的技术发展来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程师队伍仅一万三千余人,而到2018年底,我国已拥有五千万工程师。他认为,这说明了我国工程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现在要由壮大变为强大。
戴琼海着重阐述了对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思考。他提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他说,人工智能在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已经开始赋能各个产业、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教育领域,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戴琼海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有双辐射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说,据统计,2018年已有35所普通高校、42所职业教育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他希望,在新时代,人工智能可以在职业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童世骏:发展职业教育 有助于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
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童世骏从价值观的角度,分享了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看法。
第一,从价值观角度来理解职业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我们误解了孔夫子的君子不器的说法,在国民教育当中,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大家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强。
第二,从价值观的角度寻找职业教育的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的意义和定位都发生过重要变化,价值观的角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有必要也有条件追求方向、效率、公平、质量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而职业教育最明显地体现了对四个价值的全面追求。
第三,从价值观的角度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有助于在全社会矫正消费主义之偏、抵制封建迷信之风;有助于克服误解“上好大学难”而造成的教育焦虑;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师(包括大学教师)自身的履职能力。
王茤祥:创新共同体 大学进入新时代
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在报告中提出,大学是第二个千年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创造,没有现代大学就没有现代社会,但在新时代,大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他说,发现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个使命,也就是输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培养新人才,从而催生新经济、新文化,因此创新是大学使命的核心。
然而,如今创新的形式已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王茤祥总结四个新特点,即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产业发展集群化、发展速度指数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茤祥认为,目前大学已由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时代,进入了创新共同体的新时代,这也是三体共存的时代。
王茤祥总结了这一时代的大学发展较为明显的六个趋势:第一,科学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受关注,没有科学创造就不会有新产业的发展,大学也得不到支撑,因此世界大学都在前沿学术发展和创新创业两条路上尝试突破;第二,多类型人才培养融合发展,包括学术人才、创新人才、职业人才;第三,开放协作越来越明显,知识大爆炸、技术大发展要求人才具备越来越强的综合能力,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形成全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开放协作,未来定位约明确、优势越突出、联系越广泛、体系越完善的大学将越具有竞争优势;第四,国际合作更加广泛,要从全球中来,到全球中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第五,多元化办学模式有机结合,引导大学形成各自的特色;第六,信息技术的整合效应越来越显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维越来越明显,但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
王茤祥也提出了中国大学新变革面临的五个问题:一是如何在前沿学术中增加话语权;二是如何更好的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如何加快培养创新性人才;四是如何更好地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务实如何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最后,王茤祥介绍了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发展情况,五年来,已完成111项技术转移转化,培育新创企业46家、嫁接企业51家,2018年销售额约为120亿元。在创新人才方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提出了“创新菁英计划”,其培养理念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未来发展为导向”。
马洪范: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开放式的终身教育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洪范以“百年变局与职业教育现代化”为题作主旨报告,提供了认识职业教育的新视角。
在报告中,马洪范回顾了美国崛起的历史,提出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福特汽车的管理创新背后其实是工人的职教体系,他说,在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中有很多政策举措与职业教育相关,为全国约一半的劳动人口带来了一场职业教育。他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不限于课堂,也不囿于工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最大成就,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马洪范讲到,职业教育参与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资料,更有效地增多劳动对象;参与再分配,有利于形成更和谐的劳动关系;在生产力三要素和生产关系三要素中都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人才流动、科技创新、共享共富、绿色安全、美好生活和智能高效。
马洪范认为,职业教育至少有三个属性。从社会属性上来看,职业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是面向人人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从经济属性上讲,职业教育是支撑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从政治属性上来看,职业教育承载的是国家使命,回答的是时代问题。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